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

舌尖上的咖啡

從二技同學(鴻文)給了我咖啡豆開始,自始愛上了黑咖啡。回想從三合一、長期的訂購熟豆、買生豆烘焙的經過,也有如同劇中人的疑問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電影「霍元甲」有一段對話

田中安野: 霍先生這麼說,難道當真不懂茶?
霍元甲: 不是我不懂,是我不願懂...我不想將茶分出高低,是茶就好...
田中安野: 可是這茶卻有高低和不同品性之分...
霍元甲: 什麼是高?什麼是低? 他們本身都是生長於自然當中,並沒有高低之分...
田中安野: 看來閣下真不懂...否則的話自然會品出高低的...
霍元甲: 先生說的也對...所以在我看來...
茶品的上下高低...並不是由茶來對我們說...倒是由人來決定的...
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...我不願做這種選擇...
田中安野: 哦~為什麼?
霍元甲: 喝茶,是一種心情...如果你心情中了...茶的高低還有這麼重要嗎?
田中安野: 哦~安野不曾想過...以先生看來..世上的武術派別如此繁多,難道說也沒有什麼高低上下之分?
霍元甲: 我想是這樣的...
田中安野: 那麼先生...安野想請教...既然武術沒有高低之分...為何還要比武競技呢?
霍元甲: 我以為...世上的武術確實沒有高低之分...只有習武的人才有強弱之別...
通過競技我們可以發現和認識一個真正的自己...因為我們真正的對手...可能就是我們自己.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雖然目前都是自己烘焙咖啡豆,但偶爾仍會嘗試喝點外購的咖啡、咖啡豆,一來是讓味覺有了比較,二來是追求破除品牌豆的迷思。試想,影響一杯咖啡的味道,有太多因素,從產地特性、生豆處理、生豆保存、烘焙度、烘焙後保存、沖泡器具、沖泡方式、水質、水溫、水粉比例等。

曾經有朋友送我一包咖啡果實,從去皮、晒乾、撥殼直到完成烘焙剩80克,過程中並沒有做去皮後發酵、晒乾硬度檢測、撥殼後去銀皮的動作,也就是一切都是以「好玩、嘗試」的心態在處理,在中淺焙後沖泡,味道覺的不輸用買的,也許是心理作用。

不談論品牌豆、莊園豆或物稀為貴,咖啡豆是否貴,人工成本是一個因素。試想,一個農產品如何採收,咖啡豆往往很少一整區都是紅的(成熟),通常會摻雜綠的(未成熟),這時得靠人工摘採,成本就會高,如果用機器也可以,就是全部都採,再用人工方式惕除未熟的豆。在經過去皮去殼處理後,大概就是要出售的生豆了,但因為顧慮品質,這些生豆還會經分級,分級的過程可能有豆的大小、瑕疵豆的比例,愈少瑕疵豆表示可能原本咖啡的品質就顧的很好,二來可能是有人工挑豆。因此,如果去市面上買生豆,會發現價格偏高的生豆,瑕疵豆的比例偏低。

但無論買來的生豆品質如何,烘焙前自己是一定要挑過,烘焙也也要再挑一次,同一款豆子烘完,會有少數幾顆顏色不同,例如顏色偏淡,表示含糖量較少,影響焦化程度不同,至於含糖量較少,可能是豆子不夠成熟所致,這類豆子可能是酸味的來源之一。

淺焙跟深焙,造就出各種味道,其至不同的豆子及烘焙度混合等。

咖啡好不好喝、順不順口、有花香、是否回甘、香醇,不同的人有不同解釋。

任何的飲食,我也有相同的心態,沒有品牌、招牌、名店迷思。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