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心情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心情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

邁向2020年

以前覺的光碟備份似乎是不必要的動作,但曾經何時想找回多年前寫的系統內容來參考,竟在光碟中完整找到了(預存程序中判斷帳號登入錯誤次數及時間限制),看來完整的把某個工作區間的資料燒成光碟,是個不錯的選擇,避免在太多零散的資料中誤刪了重要的記錄。

今天是2019最後一天,也是來到新單位滿1年2個多月,這過程中遇到不少事,慶幸自己在挫折中成長,期待2020年會更好。

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

舌尖上的咖啡

從二技同學(鴻文)給了我咖啡豆開始,自始愛上了黑咖啡。回想從三合一、長期的訂購熟豆、買生豆烘焙的經過,也有如同劇中人的疑問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電影「霍元甲」有一段對話

田中安野: 霍先生這麼說,難道當真不懂茶?
霍元甲: 不是我不懂,是我不願懂...我不想將茶分出高低,是茶就好...
田中安野: 可是這茶卻有高低和不同品性之分...
霍元甲: 什麼是高?什麼是低? 他們本身都是生長於自然當中,並沒有高低之分...
田中安野: 看來閣下真不懂...否則的話自然會品出高低的...
霍元甲: 先生說的也對...所以在我看來...
茶品的上下高低...並不是由茶來對我們說...倒是由人來決定的...
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...我不願做這種選擇...
田中安野: 哦~為什麼?
霍元甲: 喝茶,是一種心情...如果你心情中了...茶的高低還有這麼重要嗎?
田中安野: 哦~安野不曾想過...以先生看來..世上的武術派別如此繁多,難道說也沒有什麼高低上下之分?
霍元甲: 我想是這樣的...
田中安野: 那麼先生...安野想請教...既然武術沒有高低之分...為何還要比武競技呢?
霍元甲: 我以為...世上的武術確實沒有高低之分...只有習武的人才有強弱之別...
通過競技我們可以發現和認識一個真正的自己...因為我們真正的對手...可能就是我們自己.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雖然目前都是自己烘焙咖啡豆,但偶爾仍會嘗試喝點外購的咖啡、咖啡豆,一來是讓味覺有了比較,二來是追求破除品牌豆的迷思。試想,影響一杯咖啡的味道,有太多因素,從產地特性、生豆處理、生豆保存、烘焙度、烘焙後保存、沖泡器具、沖泡方式、水質、水溫、水粉比例等。

曾經有朋友送我一包咖啡果實,從去皮、晒乾、撥殼直到完成烘焙剩80克,過程中並沒有做去皮後發酵、晒乾硬度檢測、撥殼後去銀皮的動作,也就是一切都是以「好玩、嘗試」的心態在處理,在中淺焙後沖泡,味道覺的不輸用買的,也許是心理作用。

不談論品牌豆、莊園豆或物稀為貴,咖啡豆是否貴,人工成本是一個因素。試想,一個農產品如何採收,咖啡豆往往很少一整區都是紅的(成熟),通常會摻雜綠的(未成熟),這時得靠人工摘採,成本就會高,如果用機器也可以,就是全部都採,再用人工方式惕除未熟的豆。在經過去皮去殼處理後,大概就是要出售的生豆了,但因為顧慮品質,這些生豆還會經分級,分級的過程可能有豆的大小、瑕疵豆的比例,愈少瑕疵豆表示可能原本咖啡的品質就顧的很好,二來可能是有人工挑豆。因此,如果去市面上買生豆,會發現價格偏高的生豆,瑕疵豆的比例偏低。

但無論買來的生豆品質如何,烘焙前自己是一定要挑過,烘焙也也要再挑一次,同一款豆子烘完,會有少數幾顆顏色不同,例如顏色偏淡,表示含糖量較少,影響焦化程度不同,至於含糖量較少,可能是豆子不夠成熟所致,這類豆子可能是酸味的來源之一。

淺焙跟深焙,造就出各種味道,其至不同的豆子及烘焙度混合等。

咖啡好不好喝、順不順口、有花香、是否回甘、香醇,不同的人有不同解釋。

任何的飲食,我也有相同的心態,沒有品牌、招牌、名店迷思。








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

生活感想1050323

這幾天上班途中看到了一個老阿嬤推著回收車在路邊走著,突然想著,也許她們只是要一點微薄的收入即可,如果有小公司、工廠願意聘用,她們也不用這麼辛苦。不對,政府有規定最低工資,一旦有聘雇關係,就得按法律規定走,心想法律倒底是在幫助人民還是在傷害人民,亦或者不完備,無法兼顧更多不同身份的人。

如果最低工資可用公司的營業額、部門別各別定訂,那政府再針對投機或不按規定的企業主去開罰,被罰的企業就找不到藉口。

民間或政府部門也相同,同工不同酬甚至勞役不均的情況多的是,只能期望有更好的領導者出來改善。

這陣子讀了一本書「給討厭數學的人」,裡面有講到並非所有的問題都是有解的,例如把一個角三等份,多少人辛苦去證明他,最後證明出「沒有解」。也許社會上、工作上,有些問題沒有解,即使解了又會有新問題出來,而政治人物之往往都給人民一個臨時的解,又或者者單位領導者一直在嘗試各種解答,多年後也沒找到解決方案。

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

生活

從有臉書起,常常看到朋友分享在臉書上的貼文,有的是轉載(分享)別人的,有的是發表自己生活中的點滴。剛開始,我也是如此。

隨著工作及家庭生活的忙碌,也漸少跟朋友有往來。於是我意識到,人跟人之間總是要有一定的話題、興趣,才會有交集,所以愛喝酒、愛唱歌、愛運動,都各有所好。多數也常常生活大小鎖事都上FB公告周知。

我喜歡咖啡、烘焙,因此有段時日偶爾會PO臉書分享;後來想著,我分享的這些事物,只是我當下再乎的物質感受,而我臉書上的朋友是感受不到。

真正能感受到的,是偶爾無意間來拜訪,我當下做的那杯咖啡。

如果你問,那PO不PO臉書,有什麼影響呢?這問題你自己心裡有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