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咖啡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咖啡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2年8月15日 星期一

1110723-SCA咖啡基礎入門班

 

離上課考試結束大概間隔了3週,111/8/15日收到SCA的郵件通知,電子證書可以下載了。不過我總覺的在資訊化的時代,核定通過到產出電子檔應該是很快的事才對。

再聊聊基礎班給我的啟發。首先個人接觸咖啡快二十年,從國中時期喝三合一、出社會接觸熟豆(買磨豆機)、學沖煮(手沖、義式、塞風、摩卡)、手網烘到小型電熱烘豆機。多數知識由書本、Youtube摸索、學習,未接觸過正式咖啡課程,因此對咖啡分類、產區、風味並不會去留意,只會從豆名去認定豆的風味,原來豆名跟風味不一定有關連,課程之後,我把書本再拿起來翻一次,把以往忽略的產豆國、產區再檢梘了一次,間接似乎又上了一次地理課,原來"肯亞"在非洲、"伊索比亞"也是非洲.....

決定咖啡豆風味主要因素為 產地、種植海拔、處理法,只要掌握這三個資訊,對風味的判斷就不會差距太遠。

再來是挑生豆時,有哪些豆子是建議挑掉的,精品豆跟商業豆的標準如何定義等,不是所有蟲蛀的豆子都非得挑掉。

後半段的課程有參加儲豆環境、溫控,最難忘的是某個倉儲內的「葡萄乾」香味;烘豆體驗(KapoK 500 烘焙機,據說二手也要十三~四萬)。

最後的測驗,是簡體中文,部份題目語意可能不太好理解,但專心的上完課、掌握重點,很容易通過哦。(對平日有在鑽研咖啡知識的,就更不是問題囉)

這門課以及未來課程、咖啡設備(沖煮、烘豆機)費用,說真的一點都不便宜,也許要成就這些學問、器材所花的費用,可能超出人生後半段喝咖啡的成本,現在市面上熟豆、掛耳等品牌眾多,多數人對咖啡的風味,仍只能用"香"、"酸"、"苦"來型容,以中高價精品豆而言,市場似乎還是被現實限制住了,有多少人願意每天走進咖啡店,喝1~2杯200左右價位的咖啡呢?未來如果真的要走入這行,得思考異於目前的商業策略以及品嘗思維。現在,就不斷的學習、摸索、分享、觀察,先讓自己進步再說。




 



  


2022年8月14日 星期日

喝咖啡的二三事

================ 烘焙度 ================

1.:較多果香、花香 ,  中焙:部份花果香、堅果、可可 ,深焙:堅果、可可、碳焦味
2.如果偏有花果香氣的豆子,原則上以中度烘焙為主 ,若您是要義式機(做拿鐵),可以做深焙。
3.愈深焙,表示熟豆新鮮度耗損快,不建議放太久,不然出現油耗味就失去品嘗咖非的目的囉。

=======
主要風味 
=======
1.咖啡的味道,本質在產品己決定大概,例如亞洲豆(曼特寧、馬拉巴)力,本身就偏風土 、青草味,花果香氣不高。
2.高海拔豆因環境因素,成長慢硬度高,因此風味較多,一些高價的精品豆是用海拔來區分的。

================
豆子可以保存多久
================
 依照經驗 ,用密封罐存放熟豆,大概3~4週都還是新鮮,至於香氣也取決於淺、中、深焙度的豆子各有出入,若以一個人 1日 2杯(共20g粉),400g喝20~30日內喝完。

================
沖煮出來的味道
================
1.針對同一 支熟豆,固定磨豆刻度、沖煮水溫(90~93)、 相同水量(1:20),萃取時間2分鐘內,減少變數 。
2.確定以上沖煮習慣後,若太淡,減少注水量,若太濃:額外加水(不要再往粉內一直注水 )
3.中深焙豆,若要減少苦味,降低萃取時間 (粉的顆力大些),例如1:15沖煮,再額外加水 。
4.淺焙豆,若要減少酸感,由於酸會是最先溶解出來 ,可降低溫水溫試試 。
5.若覺的有澀感,可能是烘焙時脫水時間不足,可以再多放2~3天,澀感會降些。
6.綜合以上,請把豆子當做一種食材,豆子的變化很多 ,只能調整沖煮方式,無法再對豆子做其它加工。

================
結論
================
不要太多理論,每天沖、每天喝,酸也好、苦也好,都有不同的風味;有時酸味後韻回甘、苦味後韻轉甜。

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

咖啡的100種味道(1110618)

 自從接觸咖啡以來,對咖啡的風味只停留在刻版的商品標示,但隨著想往更進一步的領域一探究竟,得先打好基本功。

咖啡的100種味道,課程中經由各種生活的食材、素材所感受的嗅覺、味覺,對應到不同處理法、烘焙程度的咖啡品嘗,產生連結。

原來,我們對風味的感受,70%是嗅覺,30%是味覺,味覺只有「酸甜苦鹹鮮」,「鮮」可用味精的味道來代表。 至於「辣」原來是一種痛覺。

味覺中,甜+鹹,可以提出更多甜味;甜+酸可仰制酸味。

課程是以咖啡領域入門,但也適用任何餐飲上。

雖然是假日進修,但也是自己的興趣,未來仍會想往相關課程再進一步學習。


 



 


https://www.satur.com.tw/ 

◢ 交通資訊

綠穗精緻農產股份有限公司

地址:台南市新市區大營里大營6-1號(即統一新市總廠與南科草莓園中間)

Google Map:https://reurl.cc/O14aMX​

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

舌尖上的咖啡

從二技同學(鴻文)給了我咖啡豆開始,自始愛上了黑咖啡。回想從三合一、長期的訂購熟豆、買生豆烘焙的經過,也有如同劇中人的疑問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電影「霍元甲」有一段對話

田中安野: 霍先生這麼說,難道當真不懂茶?
霍元甲: 不是我不懂,是我不願懂...我不想將茶分出高低,是茶就好...
田中安野: 可是這茶卻有高低和不同品性之分...
霍元甲: 什麼是高?什麼是低? 他們本身都是生長於自然當中,並沒有高低之分...
田中安野: 看來閣下真不懂...否則的話自然會品出高低的...
霍元甲: 先生說的也對...所以在我看來...
茶品的上下高低...並不是由茶來對我們說...倒是由人來決定的...
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...我不願做這種選擇...
田中安野: 哦~為什麼?
霍元甲: 喝茶,是一種心情...如果你心情中了...茶的高低還有這麼重要嗎?
田中安野: 哦~安野不曾想過...以先生看來..世上的武術派別如此繁多,難道說也沒有什麼高低上下之分?
霍元甲: 我想是這樣的...
田中安野: 那麼先生...安野想請教...既然武術沒有高低之分...為何還要比武競技呢?
霍元甲: 我以為...世上的武術確實沒有高低之分...只有習武的人才有強弱之別...
通過競技我們可以發現和認識一個真正的自己...因為我們真正的對手...可能就是我們自己.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雖然目前都是自己烘焙咖啡豆,但偶爾仍會嘗試喝點外購的咖啡、咖啡豆,一來是讓味覺有了比較,二來是追求破除品牌豆的迷思。試想,影響一杯咖啡的味道,有太多因素,從產地特性、生豆處理、生豆保存、烘焙度、烘焙後保存、沖泡器具、沖泡方式、水質、水溫、水粉比例等。

曾經有朋友送我一包咖啡果實,從去皮、晒乾、撥殼直到完成烘焙剩80克,過程中並沒有做去皮後發酵、晒乾硬度檢測、撥殼後去銀皮的動作,也就是一切都是以「好玩、嘗試」的心態在處理,在中淺焙後沖泡,味道覺的不輸用買的,也許是心理作用。

不談論品牌豆、莊園豆或物稀為貴,咖啡豆是否貴,人工成本是一個因素。試想,一個農產品如何採收,咖啡豆往往很少一整區都是紅的(成熟),通常會摻雜綠的(未成熟),這時得靠人工摘採,成本就會高,如果用機器也可以,就是全部都採,再用人工方式惕除未熟的豆。在經過去皮去殼處理後,大概就是要出售的生豆了,但因為顧慮品質,這些生豆還會經分級,分級的過程可能有豆的大小、瑕疵豆的比例,愈少瑕疵豆表示可能原本咖啡的品質就顧的很好,二來可能是有人工挑豆。因此,如果去市面上買生豆,會發現價格偏高的生豆,瑕疵豆的比例偏低。

但無論買來的生豆品質如何,烘焙前自己是一定要挑過,烘焙也也要再挑一次,同一款豆子烘完,會有少數幾顆顏色不同,例如顏色偏淡,表示含糖量較少,影響焦化程度不同,至於含糖量較少,可能是豆子不夠成熟所致,這類豆子可能是酸味的來源之一。

淺焙跟深焙,造就出各種味道,其至不同的豆子及烘焙度混合等。

咖啡好不好喝、順不順口、有花香、是否回甘、香醇,不同的人有不同解釋。

任何的飲食,我也有相同的心態,沒有品牌、招牌、名店迷思。








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

咖啡豆烘焙

由於長期咖啡啡的習慣,過去都訂購網拍烘好的,往往在新鮮度與購買量中掙札。此外通常基於成本考量,生豆的品質好與壞,是否在烘烤前進行挑豆,也影響到身體健康;於是興起自己烘豆想法。暫不論口感如何,豆子高不高貴,由自己決定烘焙度、用量,確保至少兩週的新鮮度,讓咖啡喝的更健康。

左-曼特寧  右-薇薇特南果








曼特寧(1烘)  
曼特寧(2烘)

薇薇特南果(1烘)薇薇特南果(2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