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心得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心得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2年8月15日 星期一

1110723-SCA咖啡基礎入門班

 

離上課考試結束大概間隔了3週,111/8/15日收到SCA的郵件通知,電子證書可以下載了。不過我總覺的在資訊化的時代,核定通過到產出電子檔應該是很快的事才對。

再聊聊基礎班給我的啟發。首先個人接觸咖啡快二十年,從國中時期喝三合一、出社會接觸熟豆(買磨豆機)、學沖煮(手沖、義式、塞風、摩卡)、手網烘到小型電熱烘豆機。多數知識由書本、Youtube摸索、學習,未接觸過正式咖啡課程,因此對咖啡分類、產區、風味並不會去留意,只會從豆名去認定豆的風味,原來豆名跟風味不一定有關連,課程之後,我把書本再拿起來翻一次,把以往忽略的產豆國、產區再檢梘了一次,間接似乎又上了一次地理課,原來"肯亞"在非洲、"伊索比亞"也是非洲.....

決定咖啡豆風味主要因素為 產地、種植海拔、處理法,只要掌握這三個資訊,對風味的判斷就不會差距太遠。

再來是挑生豆時,有哪些豆子是建議挑掉的,精品豆跟商業豆的標準如何定義等,不是所有蟲蛀的豆子都非得挑掉。

後半段的課程有參加儲豆環境、溫控,最難忘的是某個倉儲內的「葡萄乾」香味;烘豆體驗(KapoK 500 烘焙機,據說二手也要十三~四萬)。

最後的測驗,是簡體中文,部份題目語意可能不太好理解,但專心的上完課、掌握重點,很容易通過哦。(對平日有在鑽研咖啡知識的,就更不是問題囉)

這門課以及未來課程、咖啡設備(沖煮、烘豆機)費用,說真的一點都不便宜,也許要成就這些學問、器材所花的費用,可能超出人生後半段喝咖啡的成本,現在市面上熟豆、掛耳等品牌眾多,多數人對咖啡的風味,仍只能用"香"、"酸"、"苦"來型容,以中高價精品豆而言,市場似乎還是被現實限制住了,有多少人願意每天走進咖啡店,喝1~2杯200左右價位的咖啡呢?未來如果真的要走入這行,得思考異於目前的商業策略以及品嘗思維。現在,就不斷的學習、摸索、分享、觀察,先讓自己進步再說。




 



  


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

咖啡的100種味道(1110618)

 自從接觸咖啡以來,對咖啡的風味只停留在刻版的商品標示,但隨著想往更進一步的領域一探究竟,得先打好基本功。

咖啡的100種味道,課程中經由各種生活的食材、素材所感受的嗅覺、味覺,對應到不同處理法、烘焙程度的咖啡品嘗,產生連結。

原來,我們對風味的感受,70%是嗅覺,30%是味覺,味覺只有「酸甜苦鹹鮮」,「鮮」可用味精的味道來代表。 至於「辣」原來是一種痛覺。

味覺中,甜+鹹,可以提出更多甜味;甜+酸可仰制酸味。

課程是以咖啡領域入門,但也適用任何餐飲上。

雖然是假日進修,但也是自己的興趣,未來仍會想往相關課程再進一步學習。


 



 


https://www.satur.com.tw/ 

◢ 交通資訊

綠穗精緻農產股份有限公司

地址:台南市新市區大營里大營6-1號(即統一新市總廠與南科草莓園中間)

Google Map:https://reurl.cc/O14aMX​

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

變強的過程

看了一篇教學網頁,老師說的很實在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凡事要變強都有先後的順序
沒有速成的
如果有~就是把苦練的人當白痴

變強過程
一、模仿
二、理解模仿的內容
三、思考 如何利用現有的能力創造你要的東西
四、完全感受,做出回饋

個人覺的~套用在各個領域都一樣^^

2018年1月16日 星期二

106升等考

         經過了幾年的等待,挨到了106年11月考升等。對於普考初入公職的我而言也才五年左右年資,因比敘及提敘軍職年資,比同年普考的夥伴提早了近五~七年的時間取得薦任資格。

         開心的是仍是實質的薪資提高些,對自己的經濟而言是有幫助的,不然每每總是感覺要吃土過日子了。再來是若有合適的商調機會,能符合的資格及選擇也較多。

         也許這算107年好的開始,未來仍有更多挑戰等著。

        回顧考試的準備,因離開書本還不久,比起十年以上公職生涯的考生,這方面我算佔優勢,只要再補充些新時勢及做做近2~3年考古題。剛接觸考古題時,一時間也無法應付,最後在查找答案間,理出一點頭緒,發現升等考的題目七八成算是蠻基礎的,但重點是這些基礎的概念是否穩固。因此,雖然工作忙碌無法花太多心力準備,但靠著多閱讀、思考,也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,一切都值得了。

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

舌尖上的咖啡

從二技同學(鴻文)給了我咖啡豆開始,自始愛上了黑咖啡。回想從三合一、長期的訂購熟豆、買生豆烘焙的經過,也有如同劇中人的疑問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電影「霍元甲」有一段對話

田中安野: 霍先生這麼說,難道當真不懂茶?
霍元甲: 不是我不懂,是我不願懂...我不想將茶分出高低,是茶就好...
田中安野: 可是這茶卻有高低和不同品性之分...
霍元甲: 什麼是高?什麼是低? 他們本身都是生長於自然當中,並沒有高低之分...
田中安野: 看來閣下真不懂...否則的話自然會品出高低的...
霍元甲: 先生說的也對...所以在我看來...
茶品的上下高低...並不是由茶來對我們說...倒是由人來決定的...
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...我不願做這種選擇...
田中安野: 哦~為什麼?
霍元甲: 喝茶,是一種心情...如果你心情中了...茶的高低還有這麼重要嗎?
田中安野: 哦~安野不曾想過...以先生看來..世上的武術派別如此繁多,難道說也沒有什麼高低上下之分?
霍元甲: 我想是這樣的...
田中安野: 那麼先生...安野想請教...既然武術沒有高低之分...為何還要比武競技呢?
霍元甲: 我以為...世上的武術確實沒有高低之分...只有習武的人才有強弱之別...
通過競技我們可以發現和認識一個真正的自己...因為我們真正的對手...可能就是我們自己.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雖然目前都是自己烘焙咖啡豆,但偶爾仍會嘗試喝點外購的咖啡、咖啡豆,一來是讓味覺有了比較,二來是追求破除品牌豆的迷思。試想,影響一杯咖啡的味道,有太多因素,從產地特性、生豆處理、生豆保存、烘焙度、烘焙後保存、沖泡器具、沖泡方式、水質、水溫、水粉比例等。

曾經有朋友送我一包咖啡果實,從去皮、晒乾、撥殼直到完成烘焙剩80克,過程中並沒有做去皮後發酵、晒乾硬度檢測、撥殼後去銀皮的動作,也就是一切都是以「好玩、嘗試」的心態在處理,在中淺焙後沖泡,味道覺的不輸用買的,也許是心理作用。

不談論品牌豆、莊園豆或物稀為貴,咖啡豆是否貴,人工成本是一個因素。試想,一個農產品如何採收,咖啡豆往往很少一整區都是紅的(成熟),通常會摻雜綠的(未成熟),這時得靠人工摘採,成本就會高,如果用機器也可以,就是全部都採,再用人工方式惕除未熟的豆。在經過去皮去殼處理後,大概就是要出售的生豆了,但因為顧慮品質,這些生豆還會經分級,分級的過程可能有豆的大小、瑕疵豆的比例,愈少瑕疵豆表示可能原本咖啡的品質就顧的很好,二來可能是有人工挑豆。因此,如果去市面上買生豆,會發現價格偏高的生豆,瑕疵豆的比例偏低。

但無論買來的生豆品質如何,烘焙前自己是一定要挑過,烘焙也也要再挑一次,同一款豆子烘完,會有少數幾顆顏色不同,例如顏色偏淡,表示含糖量較少,影響焦化程度不同,至於含糖量較少,可能是豆子不夠成熟所致,這類豆子可能是酸味的來源之一。

淺焙跟深焙,造就出各種味道,其至不同的豆子及烘焙度混合等。

咖啡好不好喝、順不順口、有花香、是否回甘、香醇,不同的人有不同解釋。

任何的飲食,我也有相同的心態,沒有品牌、招牌、名店迷思。








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

商調應試心得10507

104年底到105年6月間投了5個機關的商調,但實際是去了4個,其中一個搭不上車,無法趕上。趁還有印象寫下商調面試心得,其中一個備取一,二個是正取,一個(尚未公佈)。

一、考試
  • 應試的職務有技術性質,如程式開發、網管;有的是安排做個word/excel/pp的題目,確認應試人員對電腦的熟練程度。
二、三分鐘自我介紹
  • 有的只給一分鐘
  • 這三分鐘很重要,如果有特殊專長跟經歷可提出,有加分效果。
  • 平常可準備一份自我介紹ppt備用,.放在您的手機裡,面試前自我review一次;有的機關現場會有投影機跟NB可用。
三、委員提問
  • 委員提問過程中,仍會一直翻閱你的履歷資料,因此履歷的自傳千萬不要亂寫,務實一點,有的投寄時會說不用寫自傳,但建議一定要寫,這方面可補足自我介紹遺漏或者時間不足的問題。
  • 一個委員問一個問題,平均用2~3分鐘回答,整個面試時間就是委員人數*問答時間。如果面試的順序排的很後面,就要等很久了,這時請不要發呆,認識一下其他單位的應試者,多交些朋友是有好處的。
  • 南市府資訊中心有分專業題(當場抽籤 )跟開放題(由委員提問)。
  • 如果手邊有文件、證書,可帶著備用,還是老話一句,有準備,應試機關會特別有印象。
  • 應試需要技術的職位,通常會問經驗,因此若有相關工作經歷可特別強調,但最好還是選擇你善長的領域去應徵。
  • 事先去看看商調單位的網頁,了解一下組織架構;例如你應徵的是資訊中心、學校單位,可能看看系統等網頁畫面、發現了哪些問題?若是你會如何做的更好。
  • 其他試想可能被問的問題,例如:在過去的機關與同事合作、相處的情況如何?未來升遷、進修的打算?有沒有證照?...
以上大概是一個模式,第一、二點總是需要事先準備的,即然花時間去面試,多練習一下有好處的。也有遇到學校單位要面試二次的,第一次是用人的科室,第二次像是其他科室聯合面審,針對履歷內容再提問。

至於正取、備取的問題,原則上只要是備取內的員額(1~2名)都會有機會,也許正取的人同時錄取別單位或者原單位不放人,最後由你備取上了;總之一切都要正面積極,把前一次的面試失誤做改善,不斷的準備、嘗試。